“家庭教育十大原則”來自李希貴校長。這另外的五條原則,可以說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礎。家長不需要先把自己培養成教育專家,只要按照這些原則,遵循背后的教育邏輯,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。
隨時鼓勵,定期反思
第六條原則:隨時鼓勵,定期反思。
對于孩子,做家長的總是批評太多,表揚太少。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么缺點總忍不住批評,希望他變得更好。
退一步想一想,事實上孩子的行為,好的行為通常情況占85%以上,不好的只是15%左右。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以表揚的優點時,不是孩子的問題,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。85%好的行為,我們為什么往往看不見?
所以,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: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。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,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,讓他閃閃發光。
那15%不好的行為怎么辦?咱們心里得有個數,單純批評沒用,我們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。請注意,這兩個詞很重要:反思和定期。
反思,是幫助孩子對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、歸因,找到改進的方法。比如,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,賴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,那么按時間睡覺問題就解決了。一起找原因,找改進的方法,這叫反思,而不是批評。
定期也很重要,不是每天說,看見就說,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,定期反思。
當然,李希貴校長反復提醒,反思是針對行為本身,而不是對孩子本人。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,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。
關于學習
原則四、五、六講的是怎么培養孩子的好習慣。習慣養好了,又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?李希貴校長也提出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則。
轉移目光,發現潛能
第七條原則:轉移目光,發現潛能。
咱們得相信,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夠影響世界的重要能力,只是每個人的潛能可能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,僅此而已。
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顯的短板,父母要立刻轉移視線,去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賦;轉移視線不是放棄,而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更開闊的道路。數學不好的孩子,可能在人文或者藝術方面有優勢;不喜歡彈鋼琴的孩子,可能只是在鍵盤類技能方面沒有優勢,可以嘗試舞蹈、繪畫、合唱和其他的藝術門類。
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賦中的短板,非得盯著它不放,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,造成孩子的對抗,不僅親子關系變得緊張,也會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發展。
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激勵自己,并讓他發現自己的潛能。
多幫少管,供給資源
第八條原則:多幫少管,供給資源。
孩子之所以會犯錯,往往是因為他沒有資源做更有意義的事。父母要做的,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預期的資源,讓他在這方面的發展跟同齡人相比形成明顯的優勢。有了資源,孩子才會逐步形成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,才會珍視自己的時間,熱愛生活,進而珍愛生命。
如果希望孩子愛運動,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簡易的體育器械,甚至做得徹底一點,把家里的客廳變成乒乓球場地,能讓孩子運動,還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。
如果希望孩子愛讀書,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書店,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瀏覽圖書網站,商討購書計劃。父母買,孩子也買,一起來挑。
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沒營養的動畫片,父母可以幫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紀錄片、高雅的故事片,給孩子提供好一點的觀看條件就行了。
關于關系、情緒
傳遞贊美,潤滑關系
第九條原則:傳遞贊美,潤滑關系。
這一條太精妙了,一般家長可能都不太意識得到。
孩子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,老師也會因為孩子喜歡自己而反過來更加喜歡孩子,從而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。
關系好了,學校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,家長就要促進這樣的良性循環。越是孩子不認可的老師,家長就得反復想辦法在老師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認可的特點。你傳遞給老師的認可,也會慢慢影響孩子對老師的看法。
反過來,家長也要想方設法從老師那兒獲得對孩子的認可,哪怕是一點點,然后及時傳遞給孩子。
當家長的,就得兩頭傳遞好消息,讓孩子更喜歡老師,老師更喜歡孩子。
老師可能會一分為二地向你介紹孩子的情況,不光說優點,也會說缺點。把孩子的一些問題告訴你,不是向你告狀,是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。
這時家長就得注意,不要把老師指出的問題直接傳遞給孩子,這樣容易讓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面情緒。
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
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家長和孩子之間難免會沖突。一旦起沖突,家長心情不好,孩子心情也不好。心情不好的時候,孩子其實屏蔽了整個世界, 當然也包括家長對他的教育。
李希貴校長的最后一條原則,就是為了應對沖突: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。
發生沖突,家長越是焦躁、惱怒地面對孩子,孩子的抵觸情緒就會越強烈。所以,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。
你先冷靜下來,再處理孩子的情緒??梢愿鶕煌那闆r,讓孩子盡情地傾訴或者大哭,或者讓他靜思,通過一個人躲在房間里、聽音樂、深呼吸等等方式來緩解。孩子的情緒平息之后,再跟孩子交談。
家長可以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講述,而不打斷他;可以用復述孩子的話去回應他,而不評價他,每一次復述其實都意味著,“我聽到了,我首肯”;家長還要思考孩子情緒底層的原因,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。
要給孩子時間,相信孩子稍后會冷靜思考。然后家長就可以有策略地進入下一個活動(家庭日常計劃內的活動),比如說一起去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,一起購物,一起整理書柜,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