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希貴:家庭教育五大原則
“家庭教育五大原則”來自李希貴校長。這五條原則,可以說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礎。家長不需要先把自己培養成教育專家,只要按照這些原則,遵循背后的教育邏輯,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。
關于陪伴
01
陪伴在先,教育在后
第一條原則:陪伴在先,教育在后。
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態,是時間往往安排得很滿,卻沒有留給孩子的專屬時間。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,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動當中,父母有意無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。很多父母,平時工作忙,和孩子在一起有時候忍不住就會啟動訓導模式,這其實是孩子最煩的。事實上,只有在父母無目的的陪伴中,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、安全感,坦露真實的自己。這時候,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,而且效果極其明顯。
比如,可以每天和孩子共進早餐、晚餐,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戲,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。如果平時實在沒時間,也可以定期在周末、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、逛公園、參觀博物館。
是愛把父母和孩子聯系在一起的,陪伴本身就能為彼此帶來深刻的滿足感。親子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,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。
李希貴校長有一句著名的話,“教育學其實就是關系學”,在學校里面,師生關系好了,教育不可能不好。這個規律在家里也一樣,陪伴的質量高了,孩子不可能不好。
關于底線、規則
02
咬住底線,放大空間
第二條原則:咬住底線,放大空間。
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線。什么是底線?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。比如,“放學后必須按時回家”。當然,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設置不同的底線。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時候,和孩子商量、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要求,并且充分向孩子說明理由。不見得聽孩子的,但是要跟孩子闡述清楚理由。而且,底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。但是,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,就盡量不要再過多地對他做紀律方面的要求。
如果除了底線,你還是沒完沒了地對孩子說“不”,這也不行那也不行,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,就會膽小怕事、不敢擔當,更別提創新意識。確定底線同時,還要明確,如果孩子達不到底線,你會對他采取哪些懲戒措施。這里的“懲戒措施”,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規矩和小代價。比如“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”,“完不成作業就不能玩玩具”,等等。確定好這底線,可以把內容寫下來甚至打印出來,一式兩份,一份貼在孩子的房間,一份貼在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看到的地方。
03
少用權力,多用規則
第三條原則:少用權力,多用規則。
對于孩子,家長無疑是權威,擁有很大的權力。但是,如果總是用權力來壓制孩子,你的確可能經常“贏了”孩子??珊⒆幽?,卻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敗者。頻繁失敗的話,孩子要么會變得反叛,要么容易變得盲從。
事實上,咱們做父母的,真正需要的,不是“贏”孩子,而是“贏得”孩子,讓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們。所以,才要少用權力,多用規則。
規則,和第二條所講的底線不同。底線是強制性的,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。但是規則咱們不能單方面制定,必須和孩子協商產生。跟底線類似的是,制定好的規則之外,父母也不能再隨意地、無休止地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了。
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,父母要和善而堅定。我們是要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道理,而不是逼著他遵守規則。對于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,不要一次確定過多規則,可以先易后難,逐步完善。
關于習慣
原則二、原則三守住了底線,建立了規則,現在可以在這個基礎上,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素養。首先從習慣開始,從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,會讓父母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事半功倍。關于習慣,李希貴校長總結了如下幾條原則。
04
設計策略,培養習慣
第四條原則:設計策略,培養習慣。
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,而需要長期培養。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么容易,往往孩子一哭鬧、一撒嬌,父母的就心軟了,放棄了。咱們要做的,就是設計策略,給孩子一個腳手架,讓他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。
比如,幾乎所有家長都想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。那么以后只要出門,咱們就一定要帶一個小書包,里面裝上孩子最近最喜歡的書。出門之后,至于看不看,不那么重要。讓孩子時時刻刻知道,即使出了門,我后面的小書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愛的書的。僅僅這樣一個暗示,其實就是一個腳手架。按照這樣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暗示,孩子就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。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“你要看書,必須看書”。再如,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,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,要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,讓他在食欲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。又如,你想培養孩子按時睡覺的習慣,就要規定好家庭作息時間,可以把睡前15分鐘作為親子共讀時光,時間一到就開始共讀。共讀之后,孩子一般都會準點睡覺。這就是“設計策略,培養習慣”,習慣不能一蹴而就,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。
05
搭建階梯,化難為易
第五條原則:搭建階梯,化難為易。
培養習慣很重要,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急不得。比如,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,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,但是飯桌上、衣服上,肯定會弄得一塌糊涂。但到了一定的年齡,孩子會輕松地學會怎么樣使用筷子和勺子。這不用急,到了年齡自然就會。了解了這一點,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,就不要指責他。家長自己不要怒火沖天,也不要代替孩子,他漸漸地會自己越做越好的。孩子僅僅從吃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當中,就會感受到對自己能力的信心,這才是最寶貴的。父母要做的,是幫孩子搭建階梯,化難為易。再如,想讓孩子整理房間,咱們最好給孩子一個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單,并教他操作方法。有了這樣的抓手,孩子就知道該怎么干了。這就是腳手架、階梯。又如,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,不可能讓他從繪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閱讀,可以給孩子買一些“橋梁性的書”,就是插畫版的文字書,幫助孩子提升閱讀水平。
文章轉自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