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家層面大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際,作為拉動內需新引擎的智慧城市建設,近兩三年多來受到諸多政策加持,智慧城市發展已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。有數據顯示,中國100%副省級以上城市、89%地級及以上城市(241個)、47%縣級及以上城市(51個)都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。隨著智慧城市建設范圍的不斷擴大,智慧城市建設所覆蓋的領域也在逐步完善,城市的公共服務、便民服務、信息消費、產業發展等市場也將逐步啟動。
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,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,建設智慧城市。以前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是信息化,主要還是低層次的信息化,新型智慧城市則以全程全時、城市治理、高效有序、數據開放、共融共享、經濟發展、綠色開元、網絡空間安全等為目標,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城市深度融合,是一種新的社會生態。
一、“政務+產業+民生”模式
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普遍存在設計分散、各自運營的特點,而且主要側重于滿足政務管理需求,很難成為協同高效的整體,這就讓智慧城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大打折扣,從而降低了運營效率?!爸腔鄢鞘兴婕暗膬热莶粌H僅是政府管理水平提高,更多的是關系到城市居民、企業怎么通過智慧化技術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。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上,首先要依托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移動互聯網、電商平臺方面的先進技術,建立橫向平臺,把縱向交通、醫療政務等數據整合到一個平臺上,開展更深層次的智慧城市運營洞察。然后,在縱向垂直行業方面,各企業要依托自身優勢,助力行業信息化,通過公共服務的方式服務于產業,整體融入智慧城市的版圖里。
雖然各地城市規模、建設水平、歷史積累、發展階段、資源條件等不盡相同,甚至是千差萬別,但整體來看,民生、政務、產業發展三者相結合是必由之路。由此,智慧城市運營商也因應探索新的智慧城市之路。在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服務提供信息化手段和平臺支撐的同時,又可以為農業、旅游、教育等在內的產業互聯網+提供平臺服務和支撐。
二、PPP模式
早在上世紀末就被引入到國內的PPP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,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),近兩年來在國家部委的政策護航下,被推向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。就在上月12日,財政部更是發文,要求大力踐行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進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。
根據發布的《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》(財金[2016]90號),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將進一步加大,在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,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,探索開展兩個“強制”試點。具體來看,在垃圾處理、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,各地新建項目要“強制”應用PPP模式。在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,要“強制”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。
智慧城市的商業運營模式創新取得突破,PPP被應用于眾多智慧城市項目,譬如“智慧陽信”PPP建設項目”(規模9.44億元)、“智慧蓬萊”建設項目”( (規模12.4 億元)、寧鄉縣智慧城市( (規模4.61 億元)、桃源縣智慧城市(一期)建設(規模5.82億元)。
PPP模式由政府購買服務,鼓勵社會資本投入,委托專業公司運營,可以有效地解決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維護中的一系列難題。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,企業所發揮的作用或許超過政府,它們負責把各種科技手段的創新利用到極致。而政府在這過程中考量如何運用PPP方式來購買企業的服務,將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正途。